藝評丨曹夢佳:紅色基因結碩果,湘陜同唱幸福歌——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

紅色基因結碩果,湘陜同唱幸福歌——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文丨曹夢佳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以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為契機和創意的靈感來源,以緬懷、感恩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和偉大貢獻為切入點,以賡續

紅色基因結碩果,湘陜同唱幸福歌——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

文丨曹夢佳

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以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為契機和創意的靈感來源,以緬懷、感恩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和偉大貢獻為切入點,以賡續紅色血脈、譜寫時代華章為主線,以展現湘陜兩地兒女從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和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時期的精神歷練和不懈奮鬥為主要內容,以歌頌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和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為主題。主要采用將常德絲弦和陜北說書融合創新的表現形式。在湘陜兩地曲藝演員的共同努力下,精彩演繹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美好信念和強烈信心,取得了好看而又感人的演出效果。

藝評丨曹夢佳:紅色基因結碩果,湘陜同唱幸福歌——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

曲藝藝術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更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當代文藝“開路者”。《湖南陜北同報告》將常德絲弦和陜北說書這兩大曲種融為一爐,從時代變遷中汲取傳統滋養和時代因子,在南北曲藝融合中進行對話、對接、對上眼,提供了一種跨時空、跨地域、跨曲種,融合創新創造的藝術探索路徑。

節目由李立山、姚琴編劇,李庭婷編曲,楊子春、史琳、賀連善導演,薛志章、張莉、丁亞迎編導,湘陜兩地演員共同演唱,既有國內知名曲藝傢的加盟,也集結了湖南常德絲弦和陜西榆林陜北說書創演人員的中堅力量。南北文化的碰撞和曲種唱腔的混搭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沖擊,讓觀眾在領略傳統曲藝獨特魅力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的新成果、新成效。

一、內容緊貼時代,主旨立意深遠。“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化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湖南陜北同報告》富有時代氣息。唱詞中“一江碧水同守護”“風起十八洞”“踔厲奮發加油幹、步步緊跟共產黨”“幸福生活皆所願”等詞句緊貼時代,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幹”“守護好一江碧水”“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串聯其中,用詞造句通俗易懂且皆有出處,生動形象地表明了湘陜兩地人民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決心,以及跟著共產黨走,通過一代代人接續奮鬥,就能過上幸福好日子和“紅色江山萬年長”的堅定信心和美好願望。

文藝作品要反映時代,更要提煉生活。湘陜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立足於黨的百年歷史,展現湘陜兩地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四個時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達人民對黨和領袖的愛戴之情,是我們曲藝工作者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的一次實踐,展現了兩地的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唱響了兩地人民奮鬥之志、創造之力和發展之果。這種從“大時代觀、大歷史觀”出發的曲藝作品,無疑提升了曲本創作歷史反映的深度、現實生活的厚度和藝術視野的寬度。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創作者、表演者並沒有喊口號、起高腔,而是采取小切口、口語化的表達,在短短幾分鐘內將湘陜兩地紅色歷史和現實巨變娓娓道來,且以歌舞興之,大有“言之不足則歌詠之,歌詠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審美風味。這種藝術化表達和立體化呈現,無疑使得曲本意旨豐蘊而雋永。

二、結構奇正結合,織體自然流暢。《湖南陜北同報告》曲本的結構編制是花了大心思的。特別是在過渡處,往往看似你一言我一語,你一句我一句,實際上是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長短結合、疏密相間,而內容則或對比或補充、一脈相連,做到了“曲斷而意不斷、意斷而曲不斷”,打破了單一的陜北說書或是常德絲弦的結構規則或者方式,但是卻沒有“破體”,破法而不悖法,循古而不泥古,在守有創,創中有守,守正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湘陜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的奇正之道,體現出對守正創新原則的遵循。

藝評丨曹夢佳:紅色基因結碩果,湘陜同唱幸福歌——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

曲本全篇結構緊湊、自然流暢,起承轉合幹凈利落而又恰到好處。開篇四句定場詩:“湖南陜北隔千裡,今日歡聚在一起。湘陜牽手同匯報,懷念恩人毛主席。”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創作的意圖。在唱詞的第一段中,陜北說書“信天遊唱的是東方紅”後緊接常德絲弦“紅太陽光輝照山河”,“東方紅”和“紅太陽”兩大意象巧妙地將湘陜兩地演員的唱段無縫鏈接。緊接著,“紅色基因結碩果”與“傢鄉巨變新事多”承上啟下,起到了緊密自然的銜接效果。再往下,“湘妹子”和“陜北哥”的人物對白,引出“韶山沖”“滴水洞”和“寶塔山”“延安城”等紅色景點,展現兩地的紅色歷史血脈相連。接著通過湘陜兩地同報告的口吻,重點介紹了兩地現代化建設的新風貌和新成果。到最後一段“共產黨像太陽”“紅色江山萬年長”,與第一段的“紅太陽”“東方紅”前後呼應並再次點題。最後一句“幸福生活皆所願,紅色江山萬年長”,在觸發觀眾群體共鳴的時刻戛然而止,類似電影的情感留白藝術手法,餘韻悠長、意猶未盡。

三、音樂運用得當,南北弦樂和鳴。常德絲弦曲牌豐富、唱腔婉轉,節奏明快、旋律優美,音樂結構自成體系、較為完整。陜北說書曲調激昂粗獷、善於變化,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這兩種曲藝藝術的音樂特色都十分鮮明,湘陜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作為常德絲弦和陜北說書的首次融合,要將這兩大曲種的音樂創新融成一個有機整體,不僅需要主創人員有深厚的藝術功底,而且有舍得下苦功夫狠功夫的決心。曲藝聯唱呈現出旋律親切動人、方式新穎獨特、唱腔時而婉轉時而奔放,而又收放自如,得二者之利而無其弊,實屬不易。

藝評丨曹夢佳:紅色基因結碩果,湘陜同唱幸福歌——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

曲目采用曲藝異地聯唱的形式,無論從唱詞、說表的設計到曲牌曲調的選取運用都十分講究,在保留各自曲種特點的同時做到了將南腔北調有機融合、互生共榮。節目開頭,陜北說書演員三弦一撥、唱腔高亢,一開場就將氣氛渲染得熱火朝天,信天遊曲調旋律奔放。而常德絲弦則選用了《采花調》《剪剪花》等輕快俏麗的曲牌相承接,陜北說書的野性粗獷和常德絲弦的婉轉柔和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緊接著,陜北說書“那一道道峁梁,一道道嶺”以“平調”進入,在“嶺”處轉為武調,也讓紅色景點的介紹的唱段更加富有藝術的趣味性。再比如:陜北說書“嗡嗡嗡嗡嗡嗡,棗園傳來了紡車聲”,對應常德絲弦“滴水洞,泉水清清叮咚叮咚叮咚響”,以“紡車聲”對“泉水聲”,用“嗡”對“咚”合轍押韻、對仗工整。而曲本全篇省略了陜北說書的“過門”而直接使用常德絲弦的“過門”的處理方式,也讓兩種音樂的融合更為自然,聽之令人暢快淋漓。

四、歌舞編排巧妙,舞臺佈景加分。如果說常德絲弦是一幅柔軟絢麗的湘繡,陜北說書就像一塊質樸的老粗佈陜西手工“頭巾”,要將兩塊各具特色的“材料”拼接縫制作成一件好看好用的“百傢衣”,離不開“繡花針”的穿針引線。常德絲弦和陜北說書都是說唱結合、載歌載舞的舞臺藝術,要讓兩大曲種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而毫不違和,也離不開曲藝導演的精心設計和編排。

節目開頭,大幕拉開燈光亮起,舞臺左邊是一群身穿白底紅坎肩的陜北大漢,右邊是一群衣著水綠色長裙的南方姑娘,分別契合了陜北高原的粗獷和江南水鄉的柔美,一剛一柔、一紅一綠的視覺沖擊瞬間吸引了觀眾的註意力。而兩地演員之間“湘妹子”“陜北哥”的親切稱呼和對唱設計,馬上就將各具特色的兩地演員拉到了一起。節目中,充分發揮了常德絲弦開放、靈活的舞臺表演特點,在陜北演員唱到“老秧歌跳出了好心情”一段,兩地演員同時舞起了陜北大秧歌,喜慶的舞蹈相互呼應,歡快的情感彼此交織。此外,節目中也充分運用常德絲弦的彈唱、表演唱,以及用碟子和筷子敲打節奏等輔助動作,緊緊跟隨曲本臺詞和音樂起落變化。在湘陜兩地演員之間的對話設計中,運用了很多誇張的肢體動作,調動起飽滿的舞臺情緒,整體畫面和諧,編排巧妙。

眾所周知,南北曲藝的碰撞並非首次。此前,由陜北說書與蘇州評彈合作的曲藝節目《看今朝》就將吳儂軟語的蘇州評彈和高亢激昂的陜北說書組合在一起,反響不錯。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次的湘陜曲藝聯唱中,湘妹子的“辣”更好地呼應了陜北哥的“野”,常德絲弦親切、開放、靈動的表演特點與陜北說書的直爽、粗狂、張揚的審美特點協和互動,進而放大作品的藝術張力和審美質感。總的來說,湘陜曲藝聯唱《湖南陜北同報告》這個節目融合南北、設計精巧,主題鮮明、立意深遠。作為常德絲弦和陜北說書的首次合作,該作品雖仍有可雕琢打磨之處,但這種跨界融合的大膽嘗試,為湘陜兩地曲藝藝術開闊藝術視野、探索藝術內在發展規律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廣大曲藝工作者以“大曲藝觀”的創新思維指導曲藝創作實踐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啟示。

搜虎頭條, 发布者:天天娛樂,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sohunews.net/wenhua/39430.html

讚! (0)
Previous 2024年2月6日 上午12:14
Next 2024年2月6日 上午12:14

相关推荐